讲师:于润芝老师
传道授业解惑者也
推荐指数
难度指数
明暗元素的认识
明暗的元素是指物像受光后体现出明暗的差别,物像的明暗是由物像自身的反射率与光照强弱决定,它是所有视觉元素得以体现的先决条件,明暗的变化构成了影调层次。
1、明暗形成影调层次:影调层次是色彩之间灰度变化,由美国摄影家亚当斯创立。他将影调的明暗分为10个区域。
0区:是画面中的纯黑色。不能反应质感的黑。
1区:是画面中近于黑的影调,也就是几乎看不清质感的影调区域。也就是微弱光下的影子效果。
2区:是画面中的灰黑影调,勉强能看清质感的影调区域。相当于1:16时光比的影子。
3区:是画面中黑灰的较浓重的影调。暗部的质感与细节能清楚看到。相当于1:8时光比的影子。是晴天地面的投影效果,也是纯蓝色或纯紫色灰度效果。
4区:是画面中的暗灰影调。此区域里的质感与细节都能清晰的体现,相当于1:4时光比的影子。大约是纯绿色的灰度效果。
5区:是画面中的中灰影调,也就是18%的灰的影调区域。大约是纯红色的灰度效果。
6区:是画面中的淡中灰影调。相当于1:2时光比的影子效果。大约是橙色的灰度效果。
7区:是画面中的淡灰影调。大约是青色的灰度效果。
8区:是画面中接近于白的影调,是勉强看到质感的白色区域。大约是黄色的灰度效果。
9区:在画面中不能表现质感的纯白区域。是摄影中的高光区。
在这十个区域里, 0 区与9区是影调中最暗与最亮的区域,是完全不能表现质感的两个区域;1-8区是能表现影像质感的区域;第5区是中灰区,也是自然界物像的平均亮度区。也是18%的反光率所产生的影调的效果。
为了更快的掌握影调,我们可以把十个影调层次大体可简化为五个区域。即:高光区、明亮区、灰度区、暗部区、深暗部区。
高光区:即9区。是指不能表现质感的纯白的区域。在相机中“高光警示”的设置就是显示高光区。高光区分为高光点、高光线、高光面。高光点多体现在光滑物体的反光点上。高光线多指作用在主体上的轮廓光。高光面多指背景中那些曝光过度部分,一般背景中曝光过度的面积不超过画面的三分之一。
明亮区:即8区与7区。是指能看清质感的近于白与淡灰的区域。也是主光与辅光光比控制在1:2时影子效果的区域。我们可以把明亮区作为判断照片曝光是否过度的依据。
灰度区:即6区5区与4区。指画面中完全能看清质感的淡中灰、中灰与暗灰的区域,也就是那些浅色的影子。也是主光与辅光光比控制在1:4时影子的效果区域。
暗部区:即3区与2区。指在画面中的黑灰与灰黑区域,此区域虽然影子浓重,但能表现出暗部的细节。也是主辅光光比控制在1:8时影子效果的区域。
深暗部区:即1区与0区。在画面中免强能表现质感的近于黑或不能表现质感纯黑区域。也是主辅光光比控制在大于1:16时影子效果的区域。
2、影调层次的控制与作用:
(1)、如果选择明度对比丰富的色彩组成画面,或是控制主辅光光比在1:4左右时,那么画面影调区域保留的就会多,影调层次就丰富,影像信息保留的就会多,质感的表现就越充分。
(2)、如果选择明暗对比弱的色彩组成画面,或是控制主辅光光比在1:2左右时,那么画面影调区域保留的就会少,影调层次就会少,影像反差小,形成柔和淡雅的效果。
(3)、如果选择明暗对比强的色彩组成画面,或是控制主辅光光比在1:8左右时,那么画面的影调区域就会保留的少,影调过度急剧,影像的反差就会大,立体感强,形成个性化的效果。